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绿茶按:这是《MING 明日风尚》2012年08期刊登的报道,本期他们推出了“书评,寻找我们时代的阅读品位”专题,专题介绍了美国的《纽约书评》、英国的《伦敦书评》、香港的《读书好》、上海的《上海书评》、深圳的《深港书评》,还有电子刊《独立阅读》、《绿茶书情》以及读写人等。

 

【绿茶书情】微博时代的抒情书人


 

《绿茶书情》
微博时代的抒情书人

 

    亚马逊之后,短点评成为最活跃的书评形式,人们在网络上分享着一条条直接而实用的短书评。之后,这样的短评扩展至所有贩卖书籍的电子商务网站、读书网站和微博。这些带有体验式和偏主观性的评价为购买和打开阅读提供了千人千面的看法,当然,其中不乏专业见解和专业书评。这样的环境成就了民间的书评读物,比如影响力愈来愈盛的《绿茶书情》。

   《绿茶书情》的闪光在于其“阅读需要分享”的理念,他们以短点评传播书评,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推荐,这是现代信息传播的关键。

 

MING:为什么想做这样一份分享型的书情?

绿茶: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大学生,勤工俭学应聘去了一家书店,也就是在这家书店的从业经历,培养了我对书的情感与选书本能以及分享阅读的精神。而后,我做了七年多《新京报书评周刊》,其中有一个版面叫“书情”,一直是我在编写。每期推荐20本以上新书,一年50多期,加一起1000多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全年我眼中的好书,经常有媒体让我推荐一年来的100本书单,我打开自己的“书情”,基本就很快能推荐出100本书单。我一直觉得这些书单不单单是这么点用途,想着给他们一个发挥余热的机会。终于在2010年的某天,我决定把这些书单堆放在一起,让更多的读者分享。2010828,我毛手毛脚弄出来的《绿茶书情》第一期上线。

 

MING:每期的担纲编辑都是你自己吗?需要做哪些工作?

绿茶:这是我一个人的杂志。从选题策划、约稿、催稿、编辑、组版……都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进行。有时侯,策划了很久的选题还会被我自己推翻,很纠结很奔溃。后来,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我开始求助我的朋友和同事,当然,还有一位最重要的幕后人物就是我夫人。她是每期杂志的第一位读者,会给我很多建议,只有经过她的认可,我才有信心拿出来分享,可以说,她是幕后的“总编辑”。

 

MING:《绿茶书情》从开始到成熟经历了哪些调整和变化?

绿茶:开始的几期,基本上按照“书情”分享的精神编的,但实际上,这并不容易,撰写的文字量太大,每期推荐50本书,每本书200来字,而且200字并不比1000字好写。终于有一次机会,让我体会到微博的强大,我在微博上发起“2010我的私人阅读”书单征集,响应者众,虽然最后整理书单也是很费时间的事,但这样互动起来后,突然觉得阅读分享更有趣而多元了,之后陆续推出了“我的春节书单”、“我最念想的一本书”“一年一书”等书单征集活动。在几次主题化的书单征集之后,《绿茶书情》被我调整为更杂志化的风格,每期一个阅读主题,再有些小栏目。

 

MING:“6+1书单”在微博上征集得很成功,最近还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绿茶:那是为儿童节定制的“6+1书单”特刊。当时有了这个想法后,就在微博上向互粉的朋友们约稿,很快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最后,征集来61份书单。只有在微博时代,才具备这样的互动,也才有我一次次开展的书单征集,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互动,让阅读分享变成一个大家参与的事情,就显得不那么孤单,也使我兴致盎然。我也借助这样的活动,把很多人内心中深埋的一颗爱阅读的心勾醒,投入的阅读分享中。就好比这期“6+1书单”,到现在还有很多家长在问,在转,想给他们的孩子选择好的童书。

最近正在考虑做“两周年特刊”,具体的方案还不成型。同时也考虑做一些纸版的《绿茶书情》,能引起共鸣的选题以后会主要考虑做一些。

 

MING:是以热情还是责任来做这样一件比较累的事?

绿茶:一开始是心血来潮,在很多人的鼓励下,我热情满满。到了现在,不敢说这是一种责任,但更多的,我内心中对这份刊物有了一份割舍不下的爱,我希望她越变越好,越来越有参考价值。

 

刊于《MING 明日风尚》2012/08 采写:葛惠超

话题:



0

推荐

绿茶

绿茶

10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媒体副刊编辑,喜读书。编有《绿茶书情》电子月刊。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