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赵瑜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1月定价:25.00元
 
旧时代的 “文学女青年”
 

咋看书名以为是一位叫黛莉的姑娘在寻找巴金,翻开才知道,原来寻找的是黛莉。黛莉何许人?她和巴金有什么关系?

一切从七封信说起。

山西作家赵瑜,在一个赵姓古董商那里发现了七封巴金的旧信,收信人地址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收信人是“赵黛莉女士”。这一发现让赵瑜很兴奋,在和古董商百般斗智和较量后,经历几年,终于以一万元购得这七封信。

随后,就像中了魔咒一般,循着信中的丝丝线索,开始寻找这位叫黛莉的姑娘。

线索从“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开始,在朋友的帮忙下,查出这个现在已经不存在的门牌曾是一座深宅大院,住过阎锡山兵工厂老一代高管人员。兵工厂总工程师赵逢冬曾在此居住,膝下二男三女。这样的发现让赵瑜看到曙光,脑子里一个劲地旁算,赵黛莉是不是赵逢冬三女之一呢?

在多方联络后,终于找到赵逢冬次子赵少嵘,在拜访赵少嵘后,得知赵家三姐妹分别出生于1930年、1936年和1952年,而巴金给赵黛莉的信写于1936年,从信中得知,当时赵黛莉17岁,也就是说,赵黛莉应该生于1920年。这条线索有误,赵瑜严重失望。

莫非“坡子街20号”还曾住过另一位赵姓大户?

一切从头。

在朋友的引见下,见到白玉山、张金枝、苗雨田等几位百岁老人,从他们的回忆得知,“坡子街20号”民国时期是赵公馆,赵老爷家有一位久不嫁人的老姑娘叫赵月娥。有了这条线索后,寻访的步伐再次大步迈开。查山西文史资料,真有赵公馆和其主人的记录。

赵公馆主人赵廷雅,1886年生于山西宁武望族,曾留学剑桥,学成归国后,为高级工程师,日寇占领山西后,成立伪省工程局,赵廷雅为首任局长。其弟赵廷英,字继成,(插一句:和我一同事同名同姓,呵呵),曾任日伪山西警务厅厅长。老人们回忆,赵公馆人,往来坐汽车,他们都没机会近距离接触。

事情超乎人想象,莫非,和巴金往来通信的这位17岁的少女赵黛莉尽出自这样的家族?

现如今,该去哪里寻找赵公馆的后人?赵氏老家宁武。

赵瑜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侦探,离目标越近,他的心情越激动,也更当机立断。他来到宁武,在作家王树森的帮忙下,找到赵公馆在宁武的唯一后人赵瑾老人。赵瑾系赵家第九代人,生于1927年,和赵黛莉是堂兄妹关系,少年时,赵瑾在太原上学,就住在他二叔赵廷雅家中。老人回忆,大姐巧生,大他十几岁,二姐梅生,大他七八岁,还有位姐姐叫月娥,是六叔廷英家的。

赵梅生,大1927年生的赵瑾七八岁,也就是生于1920年。这一发现让赵瑜顿时有了希望。赵梅生会不会就是赵黛莉呢?

在即将结束采访之际,赵瑾老人给赵瑜拿出一本残破的《山西宁武赵氏家族成员谱》,检看第九代人中发现这样两行字:

赵梅生,生于1920年,居西安。先后供职于西安交大、建设银行等。任会计。退休。

嗣一女:赵健,居西安,任职建设银行会计、处长。婿河南籍周明东。

从2004年发现这七封信,到2009年3月,五年时间,赵瑜一直在寻找这七封信的主人赵黛莉。终于,他在多方的帮忙之下,找到了赵黛莉,她在西安。她还活着吗?

春暖花开,在西安友人的牵线下,赵瑜如愿见到了赵黛莉母女。九十岁的黛莉老人,身康体健,气度非凡。在知道赵瑜的来意和获知这批信还存在的情况下,老人很是感慨,并欢快地回忆起往事。

“那时我在太原女师读书,几个要好的同学,都觉得自己名字土气,一个胡同学起了新名叫燕莉,很好听,我就给自己起了黛莉,还有一个杜同学想了半天没起好,我们就叫她黑莉……”

“我父亲留学英国,本是比较开明的,但是他和哥哥们,总是把那些理论书籍当作左的东西,不喜欢暴力革命。对于我爱读文艺作品,倒是不多干涉。我最喜欢巴金,姐夫送我一本《家》,一下子就迷上了。正巧,看《大公报》上登了巴金一段回忆录,我就给巴金写了信,没有地址,就请《大公报》转。真没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了……”

说着说着,黛莉老人就清楚地背诵起巴金写给她的信,一字不拉,记忆力惊人。可见,当时,巴金的这些信,在17岁少女黛莉心中起了多大的影响,不知道她反复研读过多少遍。

“真不敢相信,这些信还能留下来,当时离家走时,把这包信和一批书放在房间顶棚上。没想到,战争都没有毁掉它们……”

回忆往事,美丽而沉重。往事与现实交叉揉拌在一起。黛莉老人深陷其中,随着回忆一页页展开,命运如萍,大大出人意料。

深受安那其主义影响的“资深文学女青年”赵黛莉,在国难当头时,不安于家族的庇护,独自收拾行装,把那些心爱的巴金送给她的无政府主义书籍和七封往来书信打包放在顶棚上,愤然跑出赵公馆,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寒冷的早晨。

少女赵黛莉,独自离家,东奔西走,无同学好友相伴,无团队集体可依。她,成为一个边缘人。既没有找到国民党,也没有投奔共产党。还好,名门望族的强大人脉网,让她不至于陷入危难和贫穷。

离开太原后,黛莉分别辗转在兰州、西安和上海等地,此时,山河破碎,理想破碎,生活无比沉郁。家族没落,婚姻破裂,四处飘零,直到1950年,拉扯着女儿赵健,落足西安。

少女时就心仪自由,向往革命,追求独立,理想远大的黛莉,在大时代中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虽然命运悲凉,孤独无助,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从她身上,涵盖着一段真切的历史。

黛莉身上,完整再现了一个旧时代的“文学女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中,命运的跌宕起伏。赵瑜在寻找黛莉前,也许没想到这样的结果,但这样的坚持和记录,值得一赞。

不久前,回老家为外婆过90大寿。外婆也生于1920年,她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农村老太太,她也许不像黛莉那样充满文学与革命的理想,但我从外婆身上,也看到命运赋予她的印迹与沧桑,因为她们都曾经历过同样真切的历史。现在,子孙满堂,她在享受幸福的晚年。

祝福外婆和黛莉,祝福命运坎坷中艰难走过的老人。

话题:



0

推荐

绿茶

绿茶

10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媒体副刊编辑,喜读书。编有《绿茶书情》电子月刊。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