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绿茶按】:上海书评发表石剑峰文章,谈新近出刊的《晶报:深港书评》,顺便谈及其他书评副刊及对他对国内书评副刊的看法,其中有一段谈到《绿茶书情》,好欣慰。特转来存档,呵呵!

起来,书评副刊

作者 石剑峰《上海书评》10月24日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0/10/24/529162.shtml

都说图书和报纸是夕阳产业了,在iPad帮的冲击下,不知道还能残喘几时。  都说图书和报纸是夕阳产业了,在iPad帮的冲击下,不知道还能残喘几时。不过就算如此,手头暂时有闲钱的国内报纸重新拾起了书评副刊。前几年报纸书评副刊因为热衷刊登友情、有钱稿,一个个都烂了大街,而这一两年兴起的这一小拨书评副刊也纷纷打起了独立厂牌,而且拒绝书评堆砌的简单粗暴模式,有主题有策划有思想。原来,书评副刊还是有读者的,毕竟看了副刊去买书那是天大好事,看了书评能跟别人谈一本没读过的书头头是道,那也是本事。

上月底出炉的深圳《晶报:深港书评》成为圈内议论的热门话题,书评副刊把香港扯进来,并作为卖点之一,也算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从内容分布和编排形式上看,《深港书评》身上有明显的《新京报·书评周刊》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书评副刊的影子,创刊号上的封面漫画在风格上几乎是《新京报·书评周刊》那一手。而据发刊人解释,“《深港书评》将港台出版物作为主要的关注和评论对象,其职责就是发掘港台版的好书,发表独立批评,将《深港书评》做出港味来。这样的策略不仅仅是出于报纸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立足点的考虑,还是深圳读者对报纸副刊的急切需求。在深圳,大量的读者都有到香港买书的习惯,《深港书评》要做的就是为深圳的读者提供一份值得信赖的购书指引。当然,我们的前期会重点突出对港台书的推介。但作为一份深圳的书评周刊,我们也不会褊狭至放弃对内地出版物的关注,对内地出版的好书,我们也会不惜版面地推介。这些都会在常规版面和专题中得到呈现。” 但愿《深港书评》为香港那一大批作者多开辟了一块写作阵地——暂时还看不出。此外,香港出版的图书数量和质量,其实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大家也都知道去香港买的港版书是什么,而大部分人文思想类图书其实是台湾出版香港上摊,所以某一天厦门那里出现一份“海峡书评”,那也不奇怪——期待着。

《晶报:深港书评》有它的风格定位,那么才刚刚出了几期的《时代周报·时代阅读》似乎还在探索中。新近的一期《时代阅读》,恍然让人觉得这似乎是一份欧美书评副刊,除了寥寥几篇短文,剩下的全部是跟中国无关的书和事。翻出电子版,再往前看,正好又是一个极端。《时代阅读》尽管名为“时代”,但不跟风吹捧、评论热门或新近图书,有自己的选择,这也是很好的。

同样是橘红色报纸的《经济观察报》,它的《书评增刊》几个月前又活了,不过它每个月只有一期,也不保证每位买报纸的读者都能拿到——数量有限,赠完为止。结果,我和身边的朋友,经常会提起这份增刊,但都从没看到过,恍然感觉是在谈论一份虚拟书评——当然它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运气不好而已。话说回来,《书评增刊》最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封面故事”,或大篇幅访谈或长文章书评或专题写作,那样的文章才不愧“增刊”这样的盛名。

不过读得最多的反而是同行绿茶同学自己制作的PDF下载版的“书评副刊”——《绿茶书情》,它只提供给你绿茶同学最近读过、扫过、研究过的那些好书。跟这个书单一对比,只好惭愧读书好少,赶紧比对《绿茶书情》去书店补货。至少,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书单来看吧。

遗憾的是,《SOHO小报》疑似“被”关了,主编拒绝透露停刊原因,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关于严格规范内部发行报刊及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市场秩序的通知》后的第一个“战果”?

话题:



0

推荐

绿茶

绿茶

105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媒体副刊编辑,喜读书。编有《绿茶书情》电子月刊。

文章